规模30万亿元九成五是固收 失衡的银行理财结构天平

  4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显著增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其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俱佳的固收类产品增长尤为迅猛。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增长现象主要源于“比价效应”引发的“存款搬家”。

  与此同时,业界对规模增长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给予高度关注:一方面,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科技支撑能力、风控能力等应与规模扩张速度相匹配;另一方面,固收类产品占比超95%的不均衡结构引发市场担忧。近期监管部门就银行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向业内征求意见,也在向银行理财公司传递应更加注重质量而非规模的信号。

  理财规模显著增长

  近期,银行理财规模增长态势明显。据华西证券研究所测算,截至5月31日,理财规模增至29.88万亿元,较3月末增长近3万亿元。记者根据华西证券数据测算,固收类产品占比超95%。从理财公司层面来看,国有大行的理财公司规模扩张迅速;从产品类型来看,兼具流动性和收益的固收类产品增长较快,而权益及偏股混合型产品规模则有所下降。

  多位来自不同理财公司的业内人士证实,近一两个月,理财规模确实实现了显著增长,且主要集中于低波动性产品。某国有行理财人士告诉记者,“近来我行理财规模一直在创新高,且增长主要集中在低波产品。”某股份行理财人士表示,“4月以来我行理财规模增加不少。不仅如此,他行代销的理财规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1.59万亿元,相较3月末的295.51万亿元,减少3.92万亿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理财规模高增的主要原因为“比价效应”导致的“存款搬家”。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除了3月理财回表的季节性修复因素外,4月以来理财规模高增的原因还有三点:一是近期债市持续走牛,理财收益表现稳定且出色;二是存款降息影响逐渐显露,大行3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仅1.95%,甚至低于大部分现金理财收益,理财性价比进一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三是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行为被监管禁止,大量资金溢出到性价比较高的银行理财。

  今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预测,如果“手工补息”现象得到规范,银行对公存款付息成本有望低于历史低点水平。

  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表示,年初以来固收类理财业绩表现较好,5月上半月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更是保持较高水平。具体来看,5月上半月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和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7%、4.3%和5.1%,同期定开债基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8%。此外,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净值回暖,截至5月15日,理财公司混合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开年以来收益率为1.5%,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开年以来收益率为4.5%,较4月末回升2个百分点。

  质量重于规模

  业界对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关注。

  “理财规模的扩张速度需要与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科技支撑能力、风控能力等相匹配,业内曾出现因债券市场调整导致理财规模快速收缩的案例,根本原因在于理财公司的管理能力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规模。”某股份行理财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期监管部门就银行理财公司评级办法向业内征求意见。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这份评级办法更侧重于质量的考核,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司声誉等方面。另一家城商行理财公司的知情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新的评级体系不再将规模作为直接的评分项,而是更加注重公司的投研能力和系统建设等要素。

  多位业内人士强调,银行理财市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投研、风控、科技支撑、产品创新等基础能力,通过强化相关能力建设提升客户体验。

  “第一,我们要坚守产品本位,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货架。理财公司不能仅仅是提供投资工具,而是要把不同的投资工具、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在流动性管理、资本保值增值、资产配置、养老、教育需求等方面的解决方案。第二,理财业务要更加重视客户陪伴服务,全面加强投资者教育。我们已经全面开展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客户长效陪伴机制建设,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工具向客户提供财富服务与投研支持,引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兴银理财表示。

  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认为,评级指标和得分的设定必然会影响理财公司的发展决策路径。若评级方案涉及理财产品结构、资产配置投向等投资管理层面,则将对理财产品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前理财市场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过往充当规模增长利器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优势地位正逐渐减弱。

  “随着协议存款监管趋严、手工补息禁止,高息资产减少使得过往理财公司通过释放收益拉高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以实现理财规模时点性增长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行不通。4月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就处于下行趋势。”张菁表示,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的扩张不能助力评级或与监管倡导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相冲突,那么通过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高息资产的重要性会继续下降。

  培育权益类产品成长沃土

  银行理财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健康多元的产品结构。然而,从当前市场状况来看,其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高达96.34%,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仅为3.21%,而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非常有限。此外,记者从业内获悉,截至2023年末,大部分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为35%-45%。

  这一失衡结构引发了业界担忧。“我们需要将自己定位为资管机构,而不仅仅是银行存款替代的公司,银行理财公司不能只着眼于客户的低波动偏好,而放弃对权益的长期追求。因为一旦权益市场起来,在当前各类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背景下,没有做好承接准备的理财公司会非常被动。”某股份行理财人士表示,抖客网,希望未来非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能逐渐做大,其中有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逐步提升含权类产品规模,二是着力发展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产品,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而对于理财权益产品占比偏低的原因,另一位股份行理财人士认为,这主要归咎于两方面,一是理财客群低风险偏好,二是理财公司权益投研能力积淀不足。记者了解到,多家理财公司已针对上述两大关键因素,积极着手调整优化战略布局。

  针对理财客群普遍存在的低风险偏好问题,业内人士呼吁,构建有利于银行理财发展权益投资的健康环境。“我们的策略是不仅要在传统的银行理财平台推广产品,还要进一步拓展至非银行理财客户群,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基金公司平台拓宽客户基础。希望为银行理财公司引入多样化的客户来源,因为目前银行理财客户普遍具有较强的刚性兑付预期,对风险稍有感知就可能进行投诉。客户群体的多样化有利于产品的丰富和创新。同时,我们呼吁适度放宽R4及以上理财产品首次临柜面签要求,使更多高风险偏好的客户能够便捷参与,避免因流程繁琐或不便前往银行网点而放弃购买产品。”业内人士称。

原标题:【 规模30万亿元九成五是固收 失衡的银行理财结构天平
内容摘要:4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显著增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其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俱佳的固收类产品增长尤为迅猛。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增长现象主要源于“比价效应”引发的“存款搬家”。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7790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 补短板防风险 金融严监管释放强信号
下一篇: 年内11家信托公司发行企业ABS产品总规模超680亿元